對地下工程背水面防水的認識 防水材料的抗滲能力 按防水材料對水的屏蔽方式,我們可將防水材料分為兩類,一類為密閉型防水材料,一類為具有毛細作用的防水材料。 密閉型防水材料是以有機高分子材料為主體,它是致密的憎水性材料,水完全不能透過。 有毛細作用的防水材料,是采用各種類型的防水劑成型的砂漿及砼、聚合物水泥防水材料為主體。這類材料的特點是,自身有一定的吸水性,允許水通過銜接的界面有一定的滲入,并依材料自身密度的差異,在不同厚度下將水逐漸屏蔽住,達到抗滲、防水的目的。具有毛細作用的防水材料抵制壓力水的能力即抗滲水的能力和該能力的持續時間是有區別的,它明顯地依賴于材料自身的密度和厚度。 防水和抗滲水在概念上有區別,抗滲水能力是指防水材料抵制有壓力水的防水能力。柔性材料耐水性指標,一般都是在0.2~0.3MPa的水壓下,保持30分鐘觀察材料透水情況,這種實驗方法表征出的耐水性,適用于柔性材料做迎水面防水使用時的技術參數,但是用在長期受壓力水作用下的背水面時,由于柔性材料自身材質特性所決定,抗滲水能力大大低于迎水面。主要的原因是:一則在壓力水作用下防水層易與基層脫開,加上柔性材料完全不透水,從滲水面到完全不滲水面會聚集壓力水;二則其界面間不斷增多的壓力水會對柔性防水層形成很大的壓力,使防水層起鼓、伸長、減薄、擠破,失去防水功能。 摻有防水劑的剛性防水材料和剛柔相濟的聚合物水泥類防水材料,其迎水面和背水面的抗滲強度無區別。 背水面防水的特殊性 地下建筑工程就象一條泡在水里的船,水突破了墻體、地板、變形縫等圍護結構的防線進入室內,這時已無法再從外部去處理,只能從背水面治理。背水面治水與迎水面治水有很大的不同,由于防水層所處位置的不同,選用材料和施工方式也不同。如采用迎水面治水方法治理往往會失敗。因地下工程背水面的特殊位置,使用傳統密封型的防水材料難以勝任。 1、柔性材料溶劑型或反應型涂膜、高分子卷材、改性瀝青卷材自身與砂漿、混凝土的材性相差甚遠,難以達到與基面牢固銜接形成一整體。 2、柔性材料在做迎水面防水時,能呈現出良好的防水能力,但用于有滲水壓的背水面其抗滲水的能力遠不能達到迎水面效果。 例如,北京某居民樓,其地下室為框架磚混結構,由于外防水層破壞,每到雨季,地下水位上升,室內多處滲漏水,地面積水達幾十公分。治理中選用了聚氨酯涂膜防水加砌磚墻保護的方案,按上述方案處理,磚墻砌好一周后,發現新砌的磚墻又出現了多處濕跡,在濕跡部位打開磚墻,發現聚氨酯涂膜出現很多冒水的小孔及多處起鼓。該工程的失敗,屬選材不當引起:① 背水面防水選用密閉型防水材料, 結構外的壓力水會造成防水層與基面剝離甚至起鼓。② 柔弱的密閉防水層在壓力水作用下, 會被界面間越集越多的水擠破而失效。此工程實例說明在有滲水壓力下背水面的防水具有特殊性。 選材及用材 各類防水材料都有自己的特性,我們在實施地下圍護結構背水面防水選材時,必須考慮圍護結構受到壓力水作用這一重要因素。 背水面可用的防水材料有以下幾類: ① 水性涂膜材料、水泥聚合物基復合涂膜材料。 ② 摻有防水劑的砂漿及混凝土。 ③ 聚合物水泥類防水材料。使用中應注意各類材料的所長和其所短,以便正確合理用材,達到耐久、可靠的防水目的。 選材上應注意幾點: 1、選用水性涂膜類材料時,應充分考慮施工的環境、濕度及通風情況,因為水性涂膜材料靠水份自然揮發成膜后呈現防水性能,水份揮發的程度對膜層的防水性能影響甚大,以往很多地下工程中曾采用氯丁橡膠瀝青膠乳涂料做地下室外防水層,此類涂料其耐水性是很好的,但往往由于在施工時,搶工期等不到涂層中水份徹底揮發就蓋上了回填土,水份未揮發凈的涂膜層,據資料報道如果水份含量大于10% ,在受到地下水浸泡時,會發生吸水腫脹現象,失去防水性能。在使用水性涂膜材料時必須要保證干燥時間,使膜層中的水份徹底揮發凈。另外采用水性涂膜材料時,還必須考慮各類材料長期浸水后的防水性能,有很多材料,168小時浸水后的吸水率高達 20%~40% ,這時防水材料就已失去了防水功能。 2、選用水泥聚合物基復合涂料時,應注意材料168小時浸水后的力學性能指標。 3、選用防水劑類產品時,應充分考慮砂漿在硬化過程中及硬化后的體積收縮問題。 4、選用聚合物水泥類防水砂漿及砼時,應考慮不同類別聚合物水泥的體積收縮值、粘結強度,以及拌合過程中聚合物膠乳與水硬性材料的相適性。 在考慮背水面防水維修時,除了如何慎重選材外,還要考慮施工工藝。對于現澆砼的地下工程,如發現滲水,應盡快找到滲水源,如只是局部砼的不密實和蜂窩引起滲水,可以采取局部封堵及注漿處理,通過漿液的固化使其在縫隙中、不密實處重新建立起防水帷幕,達到治理滲漏水的目的。如果大面積慢滲水,應考慮整體防水處理。對于框架磚混結構的地下工程一旦滲漏,除了局部視情況堵漏注漿外,必須要全部再做防水處理,才能保證防水效果。對于變形縫和施工縫的滲漏水應視具體情況制定防水處理方案。 |
文章轉載于微信公眾號//建筑修繕資訊,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